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101年5月:高行健《夜遊神》讀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101年度讀書會


讀書會小組名稱
「夜遊神」讀書會
讀書會執行期程
101 510下午15:00-16:30
讀書會小組成員
陳館長、陳淑燕、蔡金燕、黃靖斐、黃于庭、吳英仁、陳靜儀、林冠吟、林倩文、王翠清、李愛文、張簡士寯、黃裕閔、林鈺庭、周芷綺、呂智惠
召集人姓名
蔡金燕
選讀典籍
高行健(2001) 。夜遊神。台北:聯合文學。


內容簡介:

本劇已噩夢為題,透過對心裡真實的追求與對戲劇表演形式的強調所產生的對應,營造出全劇的張力。企圖對諸如上帝、魔鬼,男人、女人,善、惡,救世、受難,以及現代人之他人與自我、意識與語言等古老的主題,以戲劇形式重做詮釋。本劇在人稱上別有用心,入夢後的主角均以「你」取代「我」,造成旁白效果,讓戲劇的進行更不真實,也讓主角更清醒意識到身不由己,卻又只能隨夢蕩去。作者在書中設計大量機關,要求舞台設計和導演的高度創意;而大量內心獨白,更需要表演者靈活詮釋,充分展現作者對實際演出的重視。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張簡士雋

在拜讀高行健大師的靈山之前,對高行健的印象只是”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作家”,一直沒機會接觸到高先生的作品,這次因為工作的關係,參加了靈山的讀書會,才開始閱讀這本赫赫有名的大作。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以一種看遊記小說的心情閱讀的,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輕鬆詼諧的遊趣散記,後來深讀了之後才發現事情絕對不是憨人所想的這麼簡單。我發現原來這不是單純找尋靈山的紀錄,靈山甚至不是一個真實的地點,或許更偏向是每一個人心中所存在的那一個香格里拉,作者藉由闡述找尋靈山的過程,透過與故事中的"你、我、他和她"之間的對話,發展對於自身的省思與及對作者所關心的一切人文意象。靈山這部作品除了作者優美而意境深遠的詞藻值得一看,亦能讓讀者深刻思考、豐富心靈。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王翠清

一個人的旅程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高行健的《靈山》,由於作者刻意降低劇情張力,小說缺少栩栩如生的角色,因此讀完後彷彿如夢初醒,知道自己做了夢,但卻無法詳述夢中所發生的劇情。
《靈山》許多篇幅都在描寫主人翁的遊歷。旅途中,人的想像力與思維會變得特別敏銳,記憶的長河總在人孤獨寂寞時奔流,讓感性最終可能超越理性。即便面臨生死關頭,紛擾世事,作者仍能坦然面對,輕描淡寫,讓我們從中見到誠懇真實的高行健。

純樸的原始山野,讓旅人認清自身的渺小。作者巧妙的說故事手法,讓古老的習俗、傳說與民謠背後的故事,藉由當地居民娓娓道來,分外真實,使人對邊陲地帶流傳的風俗民情愈發好奇。

夜裡,車窗的景色層疊交錯,遠方偶有閃爍的亮點掠過旅人的臉龐。凝視著車窗,旅人分不清眼中所見究竟是窗外夜景,抑或是自己的側影,還是只是一個想像中的過客身影。小說中看似不連貫的劇情,卻在作者追尋自我與反思存在意義的過程中,巧妙連結。
在《靈山》裡,高行健運用獨到的藝術涵養與戲劇技巧,輔以豐富、質樸、獨特且具旋律性的敘述語言,鋪陳虛實交錯的情境,引領讀者經歷一段心靈朝聖之旅。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李愛文


  本以為此部作品是一部小說,但其實更像是一個故事集錦。裡面的人物就是你、我、他,藉由這些人物再引出一連串的鄉野奇聞軼事等,也透過裡面的人物,描寫出高行健的內心世界,算是作者自傳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雖然很多章節裡不乏令人莞爾的小故事,也看得出隱藏在裡面的諷刺性,但看完後心情是沈重的。
  作者的敍事手法非常細膩,對場景描述的功力一流,看著書就好像活生生的看到裡面的一景一物,但劇情卻稍嫌冗長無重點,常常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還搞不清楚前後因果關係,糊裡糊塗起來。
  比較令我看進心坎裡的,是關於童年記憶的那一篇,「你恍然領悟,你徒然找尋的童年其實未必有確鑿的地方。而所謂故鄉,不也如此?.........儘管你生在城裡,在城市裡長大,你這一生絕大多數的歲月在大都市裡度過,你還是無法把那龐大的都市作為你心裡的故鄉。」讓同樣生長在城市的我,看得心有同感呢~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黃裕閔

看似一本遊記式的小說,其實不然,讀到最後會發現作者所要追尋的並不真的是一地或一景,他所謂的靈山或許在真實世界裡也根本不存在,他真正要尋找的是埋藏在他內心深處裡的一樣東西,可能是童年記憶,抑或是他理想中的天地。總之,靈山也可能根本不是一座山,而是他心中存在的那個令他牽掛的意象。

要回顧這本書很難,要把它講完整更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刻劃人性方面的筆觸,那種引發共鳴的高處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因為太真、太赤裸裸了,就像在你周遭發生一樣,感受特強,但那種灰澀亦會使讀它的我們心情跟著沉重起來。另一個吸引人的點是俯拾皆可見傳說故事,其中的曲折離奇太引人入勝,讓人想不斷向下窺探,為整部書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堪稱一絕!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陳淑燕

    為了籌備2012年「走入師大 遇見高行健」的系列活動,也開啟了我們的「靈山」讀書會。我一開始就被多重人稱互換的寫作方法搞糊塗,雖然書序的導讀已經說明「你」和「我」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不是一個人。從第一章『你坐的是長途公共汽車 …』,看到第二章『我是在青藏高原 …』,看起來好像至少有兩個主角,一個說你,一個說我,讀完三分之一後,才歸納出用「你」為代名詞的人比較年輕,用「我」說話的人應該是比較年長,兩個人的追尋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年輕熱情的追尋,一個是比較年長的比較深沉內在的追尋。

    書中的第52節,作者交待『我的談話的對手你將我的經驗與想像轉化為你和她的關係,而想像與經驗又無法分清 …』,直接告訴了我們,「你」是我講述的對象,其實「你」就是「我」,原來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並行的手法,建構了一個實體和心靈對話的世界,從「你」又衍生出「她」來,陪伴「你」尋找靈山。感受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我」,冥想時自言自語變成「你」,進行思考時則易為「他」。作者藉由書中「我」的旅程,描述了許多中國西南邊區的傳說集古老的風俗;而「你」則描寫作者內心的探索,不論在塵囂的市集,或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我」和「你」都為了找尋「靈山」,而遊走四處,尋找心中的樂土,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兩位都在追尋一種自我或是尋找自我,但是很顯然他們的年齡、觀點、情緒都是不一樣的,這幾種情緒也許代表著時間的不同,也許代表著環境或是心態的不同。

       在第72節,作者自述「靈山」是一部小說,透過尋靈山的途中,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有從頭講到尾的,有從尾講到頭的,有有頭無尾的,有只有結局或只有片段講不下去的,有講也講不完的,沒法講完的,可講可不講的,不必多講的,以及沒什麼可講的,也都算是故事』。作者所架構的故事,或生活,或旅遊,或事件,有時是作者親身經歷,有時是奇聞軼事,再加上修飾的故事內容,有時候小故事的內容像記錄一些談話內容,並無明顯的背景構思,也好像作者領著讀者,共同經歷追尋靈山與漫遊的過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62節,幻想中作者覺得自己的鑰匙掉了,然後出去走一圈回來的那些對話。當他從街上再度回到凌亂的房間,推開房門,在門口一眼就看到書桌邊上躺著的鑰匙,只不過被靠在檯燈座上橫放的一封信所擋住,在房門外可以看得見,進到房裡反倒看不見了。是否要提醒我們『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其實沒有固定的法則就是最好的法則,轉念可以改變暫時的困境,更要學習活在當下的人生。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林倩文

因為工作關係,我便開始了靈山之旅,就在某一天下午慵懶的躺在沙發上,配著一杯香醇濃郁的摩卡,就這樣翻開了陌生的第一頁。記得大學曾經一度試圖想成為一位有氣質的文藝青年,在知道《靈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之後,下課就去圖書館借來翻翻,選定好欣賞這本巨作的好位子後,一坐下來,一翻開書,一行…兩行…三行…,五分鐘後便趴在桌子上睡了。

現在爬靈山的時候,大概是沒有想成為文青的負擔了,就以優閒的心情拿起它來隨意翻翻,在文字之間漫遊小鎮、爬山越嶺之間,似乎就透過雙眼看到古鎮所瀰漫的古樸氣息與人文風情,看到峻嶺之間的煙霧繚繞與宏偉壯闊,也以旁觀者的陌生角度,悄悄地旁聽過去高行健先生與當地居民的對話,在與作者同遊靈山之旅時,也感受到他對文革的反動、對生活的樸拙,及對生命回歸於本質的追求。

曾經聽到一位前輩說:「沒有人可以詮釋高行健」,這句話或許是對的,但也值得去反對,而縱然高行健先生也胸襟開闊地允許讀者們以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它,詮釋它,愛怎樣看就怎樣想,過去的我因為20歲所以看不懂而不能體會,也或許只是單純地不想懂,但七年之後,縱然依舊無法詮釋它,但似乎也看懂了點什麼,又再次驗證了同一本書經過同一個人不同人生階段的閱讀,總會來點不同的看法,《靈山》再爬一次,總是有些驚奇。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林冠吟

讀完這本書,我想說:
1. 作者將其旅程中所遇到的各地風俗民情,以生動、精練、活靈活現的文字描述出來,彷彿有種身歷其境的深刻感受。作者的文筆功力,相當精彩、深厚。
2. 第33回,講述「看山人」的實實在在淡泊的人生態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這樣豁達。
3. 第47回,述說「遊方僧」。很有哲理的話:「真正的行者本無目的可言,沒有目的才是無上的行者。」、「這人世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4. 第52回,看了就比較明白整本書的架構、基礎。
5. 第54回,談及「童年」、「鄉愁」、「故鄉」、「茫茫人世之中,人的渺小與虛弱」,作者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有共鳴感。
6. 第58回,每個段落都值得深思、細細品味。
7. 第62回,從找不到鑰匙開始描述某人的生活,可以感覺到,人生似乎是虛幻、不真實的,有些曾經存在的人事物,都變得模糊、不確定是否曾經擁有。這樣的情節也許意味著,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那麼執著。此外,世界上的人們,每天每天的過生活,細究起來,有多少人知道人生究竟在做什麼?
8. 第70回,不妨想一想,如何超脫世俗呢?
9. 第80回,佳句:「生命是脆弱的,又頑強掙扎,只是本能的固執。」
10. 第81回,「我其實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就是這樣。」這句話真的是整本書的最好註解。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黃靖斐

『靈山』的追尋之路
讀完高行健先生的《靈山》,覺得有種「啊!就是這樣」的坦然,更多了一種失落的孤寂。坦然的是,從書中跟著作者經歷長久的尋覓,不管是靈山的尋找,還是在長江的溯源,這條對於生命的追尋之路,最終獲得了解答;失落的是,這個解答卻是虛無的、無解的,彷彿在控訴命運的無奈與捉弄,我們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但真的是如此嗎?

書中提到「真實只存在於經驗之中,而且得是自身的經驗,然而,哪怕是自身的經驗,一經轉述,依然成了故事。」,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各自有其命運,有人生活得快樂,有人生活得痛苦,為什麼?若要深刻探究,恐怕容易陷入一種空泛的假像。作者透過「我」看到人真實的生活,透過「你」不斷反問、反思與反省,再藉由「他」與「她」猶如照妖鏡般,映射出更多更底層不欲人知的赤裸慾望,多麼痛快淋漓!

人的一生,真實與表象穿插交錯,看不清楚前方的路,不知道何處是終點。每個人都在尋求更好的命運,對幸福的渴望始終無窮無境,為了滿足,只好不斷追尋,猶如追尋靈山的過程,殊不知命運如常運作,奇蹟是否存在?不識『靈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吳英仁

閱讀高行健先生的作品「靈山」共81章558頁,配合內頁高先生的攝影作品共50幅,彷彿跟著他的腳步,到中國西南偏鄉去遊歷,探訪當地的風土民情,去追尋靈山的所在。

全書各章節有的用第一人稱「我」、或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感覺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比較容易帶領讀者走入所描繪的情境,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描述容易讓讀者不知所云。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足以作為高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人獲獎的第一人,倍覺光榮。

高先生有深厚的文學寫作功力及中國文化涵養,因此一般讀者要串連起各章節讀懂「靈山」不是件容易事,書中章節彷彿各自獨立不相連貫,從片段中拼湊出作者追尋靈山的過程,總之,從閱讀「靈山」來感受近代中國的發展與內涵,更是有別於台灣作家的作品視角,因而拓寬了眼界而有所收獲。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黃于庭

你、我、他

在《靈山》中,其實無你無我也無他,
僅僅只有高行健一人一趟孤獨的征途,
以及對於人生價值的探尋。

曾經登高,
望遠時卻只有寂寞的山風相伴。
曾經珍愛,
回憶時卻只剩隱約的輪廓相隨。
行到水窮處,
最終仍不知道身在何處又從何而來,
自以為瞭解的事物,探尋愈深,其實什麼也不明白。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高行健,
伴我們走過探索心靈的朝聖旅途。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蔡金燕

如果 生命 真要走入盡頭 能做甚麼 想做甚麼
放逐…
在深山迷路 在雪夜行走 在陰間漫遊 在幽冥穿梭…
去找人生的意義 去找溫暖的童年 去找孤老的外婆 去完成未竟的夢想
反思 然後解脫
隨著作者的足跡去旅行,尋著作者的回憶去探索…

「真正的行者本無目的可言,沒有目的才是無上的行者。」

那些優美的民謠:「出月亮的夜晚,走路不要打火把,要是走路打火把,月亮就傷心了。菜花開放的季節,不要提起籮筐去掏菜,要是背起籮筐去掏菜,菜花就傷心了。你和真心真意的姑娘好,不要三心二意。要是三心二意,姑娘就傷心了。」
 那堵斷牆的背後:「我死去的父親,母親和我外婆都坐在飯桌前,就等我來吃飯。
」「我想回到他們之中,同他們一起坐在飯桌上,聽他們談那怕最瑣碎的事,我想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目光,同他們切切實實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即使並不吃飯。」「但我止不住想念他們,想看見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同他們談我記憶中的往事。」這樣尋常人家的平實生活已變成一種不甚分明的懷念。
對死亡的驚慌,對生命的迷茫,對孤獨的恐懼,對幸福的嚮往…
靈山在哪裡?天堂在哪裡?上帝在哪裡?我在夢境裡?
還有奇蹟嗎?還有童年嗎?還有幸福嗎?還有意義嗎?
看完靈山,我以為我甚麼都懂了,
其實我甚麼還是不懂。
就是這樣。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陳昭珍館長


終於將靈山這本書看完了,心中有點沈重,有點五味雜陳,像讀完毛姆人性的枷鎖,加上西遊記,佛洛依德文明及其不滿合起來的感覺,一本書寫的這麼沈重, 只能說作者確實很有智慧,但也說明人生天地間的無奈
 
人有感覺很好,人沒有感覺最好,人超越感覺更好

剛開始讀的時候,深覺作者對原始之愛,他追尋的靈山,也許是天地的一片淨土, 雖只此淨土只在心中, 

你是晴空的流星
你是子夜的流雲
一片深情,緊緊封鎖著我的心
一線光明,時時照亮著我的心
我哪裡忍得住
我哪裡在等待呦
我要,我要,追尋
我要,我要,追尋
追尋那無盡的深情
追尋那永遠的光明
詞:許 建吾 曲:劉 雪庵 (1905 ~ 1985)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101年3月:高行健《靈山》讀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101年度讀書會






讀書會小組名稱

「靈山」讀書會

讀書會執行期程

10134

讀書會小組成員

陳館長、陳淑燕、蔡金燕、黃靖斐、黃于庭、吳英仁、陳靜儀、林冠吟、林倩文、王翠清、李愛文、張簡士寯、黃裕閔

召集人姓名

蔡金燕

選讀典籍

高行健(2010) 。靈山。台北:聯經。

 

集會日期

集會時間

集會地點

預定進度

1

312()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1-20回,頁1-144

2

328()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21-43回,頁144-283

3

409()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44-60回,頁284-419

4

423()

AM10:00-11:00

八樓會議室

61-81回,頁41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