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陳淑燕

    為了籌備2012年「走入師大 遇見高行健」的系列活動,也開啟了我們的「靈山」讀書會。我一開始就被多重人稱互換的寫作方法搞糊塗,雖然書序的導讀已經說明「你」和「我」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不是一個人。從第一章『你坐的是長途公共汽車 …』,看到第二章『我是在青藏高原 …』,看起來好像至少有兩個主角,一個說你,一個說我,讀完三分之一後,才歸納出用「你」為代名詞的人比較年輕,用「我」說話的人應該是比較年長,兩個人的追尋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年輕熱情的追尋,一個是比較年長的比較深沉內在的追尋。

    書中的第52節,作者交待『我的談話的對手你將我的經驗與想像轉化為你和她的關係,而想像與經驗又無法分清 …』,直接告訴了我們,「你」是我講述的對象,其實「你」就是「我」,原來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並行的手法,建構了一個實體和心靈對話的世界,從「你」又衍生出「她」來,陪伴「你」尋找靈山。感受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我」,冥想時自言自語變成「你」,進行思考時則易為「他」。作者藉由書中「我」的旅程,描述了許多中國西南邊區的傳說集古老的風俗;而「你」則描寫作者內心的探索,不論在塵囂的市集,或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我」和「你」都為了找尋「靈山」,而遊走四處,尋找心中的樂土,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兩位都在追尋一種自我或是尋找自我,但是很顯然他們的年齡、觀點、情緒都是不一樣的,這幾種情緒也許代表著時間的不同,也許代表著環境或是心態的不同。

       在第72節,作者自述「靈山」是一部小說,透過尋靈山的途中,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有從頭講到尾的,有從尾講到頭的,有有頭無尾的,有只有結局或只有片段講不下去的,有講也講不完的,沒法講完的,可講可不講的,不必多講的,以及沒什麼可講的,也都算是故事』。作者所架構的故事,或生活,或旅遊,或事件,有時是作者親身經歷,有時是奇聞軼事,再加上修飾的故事內容,有時候小故事的內容像記錄一些談話內容,並無明顯的背景構思,也好像作者領著讀者,共同經歷追尋靈山與漫遊的過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62節,幻想中作者覺得自己的鑰匙掉了,然後出去走一圈回來的那些對話。當他從街上再度回到凌亂的房間,推開房門,在門口一眼就看到書桌邊上躺著的鑰匙,只不過被靠在檯燈座上橫放的一封信所擋住,在房門外可以看得見,進到房裡反倒看不見了。是否要提醒我們『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其實沒有固定的法則就是最好的法則,轉念可以改變暫時的困境,更要學習活在當下的人生。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林倩文

因為工作關係,我便開始了靈山之旅,就在某一天下午慵懶的躺在沙發上,配著一杯香醇濃郁的摩卡,就這樣翻開了陌生的第一頁。記得大學曾經一度試圖想成為一位有氣質的文藝青年,在知道《靈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之後,下課就去圖書館借來翻翻,選定好欣賞這本巨作的好位子後,一坐下來,一翻開書,一行…兩行…三行…,五分鐘後便趴在桌子上睡了。

現在爬靈山的時候,大概是沒有想成為文青的負擔了,就以優閒的心情拿起它來隨意翻翻,在文字之間漫遊小鎮、爬山越嶺之間,似乎就透過雙眼看到古鎮所瀰漫的古樸氣息與人文風情,看到峻嶺之間的煙霧繚繞與宏偉壯闊,也以旁觀者的陌生角度,悄悄地旁聽過去高行健先生與當地居民的對話,在與作者同遊靈山之旅時,也感受到他對文革的反動、對生活的樸拙,及對生命回歸於本質的追求。

曾經聽到一位前輩說:「沒有人可以詮釋高行健」,這句話或許是對的,但也值得去反對,而縱然高行健先生也胸襟開闊地允許讀者們以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它,詮釋它,愛怎樣看就怎樣想,過去的我因為20歲所以看不懂而不能體會,也或許只是單純地不想懂,但七年之後,縱然依舊無法詮釋它,但似乎也看懂了點什麼,又再次驗證了同一本書經過同一個人不同人生階段的閱讀,總會來點不同的看法,《靈山》再爬一次,總是有些驚奇。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林冠吟

讀完這本書,我想說:
1. 作者將其旅程中所遇到的各地風俗民情,以生動、精練、活靈活現的文字描述出來,彷彿有種身歷其境的深刻感受。作者的文筆功力,相當精彩、深厚。
2. 第33回,講述「看山人」的實實在在淡泊的人生態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這樣豁達。
3. 第47回,述說「遊方僧」。很有哲理的話:「真正的行者本無目的可言,沒有目的才是無上的行者。」、「這人世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4. 第52回,看了就比較明白整本書的架構、基礎。
5. 第54回,談及「童年」、「鄉愁」、「故鄉」、「茫茫人世之中,人的渺小與虛弱」,作者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有共鳴感。
6. 第58回,每個段落都值得深思、細細品味。
7. 第62回,從找不到鑰匙開始描述某人的生活,可以感覺到,人生似乎是虛幻、不真實的,有些曾經存在的人事物,都變得模糊、不確定是否曾經擁有。這樣的情節也許意味著,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那麼執著。此外,世界上的人們,每天每天的過生活,細究起來,有多少人知道人生究竟在做什麼?
8. 第70回,不妨想一想,如何超脫世俗呢?
9. 第80回,佳句:「生命是脆弱的,又頑強掙扎,只是本能的固執。」
10. 第81回,「我其實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就是這樣。」這句話真的是整本書的最好註解。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黃靖斐

『靈山』的追尋之路
讀完高行健先生的《靈山》,覺得有種「啊!就是這樣」的坦然,更多了一種失落的孤寂。坦然的是,從書中跟著作者經歷長久的尋覓,不管是靈山的尋找,還是在長江的溯源,這條對於生命的追尋之路,最終獲得了解答;失落的是,這個解答卻是虛無的、無解的,彷彿在控訴命運的無奈與捉弄,我們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但真的是如此嗎?

書中提到「真實只存在於經驗之中,而且得是自身的經驗,然而,哪怕是自身的經驗,一經轉述,依然成了故事。」,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各自有其命運,有人生活得快樂,有人生活得痛苦,為什麼?若要深刻探究,恐怕容易陷入一種空泛的假像。作者透過「我」看到人真實的生活,透過「你」不斷反問、反思與反省,再藉由「他」與「她」猶如照妖鏡般,映射出更多更底層不欲人知的赤裸慾望,多麼痛快淋漓!

人的一生,真實與表象穿插交錯,看不清楚前方的路,不知道何處是終點。每個人都在尋求更好的命運,對幸福的渴望始終無窮無境,為了滿足,只好不斷追尋,猶如追尋靈山的過程,殊不知命運如常運作,奇蹟是否存在?不識『靈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高行健《靈山》讀後感-吳英仁

閱讀高行健先生的作品「靈山」共81章558頁,配合內頁高先生的攝影作品共50幅,彷彿跟著他的腳步,到中國西南偏鄉去遊歷,探訪當地的風土民情,去追尋靈山的所在。

全書各章節有的用第一人稱「我」、或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感覺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比較容易帶領讀者走入所描繪的情境,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描述容易讓讀者不知所云。這部作品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足以作為高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人獲獎的第一人,倍覺光榮。

高先生有深厚的文學寫作功力及中國文化涵養,因此一般讀者要串連起各章節讀懂「靈山」不是件容易事,書中章節彷彿各自獨立不相連貫,從片段中拼湊出作者追尋靈山的過程,總之,從閱讀「靈山」來感受近代中國的發展與內涵,更是有別於台灣作家的作品視角,因而拓寬了眼界而有所收獲。